
紐倫堡這個城市
其實若要仔細花時間玩的話
是有不少景點的
可是由於行程的限制
我在這邊停留的一天就完全分配給鐵道博物館了......
在紐倫堡投宿的「City Hostel」外觀
早晨從旅館出發便直接朝著DB博物館的方向前進
而在鐵道博物館的建築物裡面
另外也設置了「通訊博物館」
而兩個博物館的票券是同一張
也就是說買的票可以參觀鐵道博物館與通訊博物館
紐倫堡的歌劇院
興建於12至16世紀的紐倫堡舊城牆
鐵道博物館的常設展有兩層樓
車輛展示則是位於主館以外的車庫
主館的地面層與一樓的主題是德國鐵道的歷史
以文物和車輛模型述說近兩世紀來的發展
德國鐵道歷史區,展品以各種車輛的模型為主
早期的鐵路客車,外觀、內部與今日皆大不同
地面層的年代包含了最早鐵路的創建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因此不論是車輛
或是文物的年代
都比較久遠
早期鐵路鋪設的方式
蒸汽機車的傳動原理
這段期間的列車動力是以蒸汽機車為主
客貨車輛的發展則由小型漸漸增大
值得一提的是
納粹希特勒的時代
德國鐵道相當熱衷於「高速化」課題
因此也介紹當時發展出的幾種流線型蒸汽機車
為求高速化的流線型車輛模型
二戰結束後東西德分立
德國鐵路也分裂為DB(西德鐵路)與DR(東德鐵路)兩個部分
甫終戰時兩鐵的狀況差異頗大
DR缺乏的是煤礦資源
DB則是財政窘困
不過不約而同地有著漸趨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而這個年代更是鐵路運輸普及化的年代
根據展示品中的文宣
漢堡途經渡輪至哥本哈根的鐵路直通
也是在西德時期就開始的服務
1980年代末期西德也加入世界高速鐵路的戰場
在1988年ICE實驗車創下了406km/h的紀錄
德國的鐵路在兩德統一前終於達成高速化的目標
而統一之後的發展
則不在DB博物館「鐵道歷史」區的範疇了
ICE於1988年創下406km/h速度紀錄的紀錄牌
接下來有一個區域的主題是「車站」
以圖樣和相片呈現德國各個年代的車站設計風貌
也複製了如貴賓候車室、票房等等空間
表現出車站的各種風情
早期車站票房,右邊的是名片式車票票櫃
早期的售票機
頭等車客艙
車站內多半會有的置物櫃,不過擺在這裡可別有用意......
置物櫃的門打開裡面有相關的文物、照片等等可供參觀
一樓另外一個區域是「體驗區」
顧名思義是讓參觀者藉由各種設備
能更加認識鐵路運輸運作的原理
體驗區中展示的機關車駕駛室
駕駛模擬機
鐵道博物館一定有的列車駕駛室和模擬機就不用說了
這裡還有一段假的電車線
還可以升降的集電弓
讓人可以在沒有感電的風險之下
近距離觀察集電弓的升降
電車線與集電弓
令我愛不釋手的區域則是道岔、號誌與連鎖系統
可以藉由扳動機械裝置
操作臂木號誌
此外也有電氣連鎖設備
可輕易地以開關操作道岔與號誌
而且這個系統似乎是有連鎖條件的
不過在短時間內沒能找出當中的規則來
號誌系統體驗區
長廊的另一側則是以德國各年代為藍圖的鐵道模型場景
除了鐵道本身以外
產業、動力與運輸模式的演變也藉此呈現出來
其中特別有1945這個年代
呈現出戰後的斷垣殘壁景象
長廊末端則是一座平交道
兩座遮斷器分別是機械式和電動式的
前者需費力轉動轉盤以牽動纜索來控制遮斷器
後者則只需按下按鈕
可以看到技術的革新
使得鐵路從業人員工作越來越不費力
體驗區當中的平交道
進入模型室時
似乎正好不是運轉的時間
因此場景中的車輛都是靜態地擺設著而已
後來又經過時卻已經鎖起來了
非常神秘
鐵道模型區域
車輛展示的部分
分別在本館與車庫各有兩股的軌道
不過對於德國鐵道車輛沒有研究的我而言
也只能以「外行人看熱鬧」的心情參觀
本館的車輛展示區
其實之前都以為這裡「貴為」德國鐵道博物館
應該會有ICE的實車才是
沒想到居然只有ICE-3的Mock up模型
幸好昨天在慕尼黑有先看到了ICE-V實驗車
才沒有太失望
(左)1863年製造的「Phoenix」蒸汽機車(右)1906年製造的Bavarian S 2/6型流線型蒸汽機車
這輛被「剖開」的蒸汽機車是1853年製造的「Nordgau」,是德國最早的蒸汽機車
ICE-3模型車的內部
世界最早的交流電電力機車─E 69,製造於1909年
1860年代製造的巴伐利亞路德維希二世王座車
車庫區也有不少有價值得保存車輛
其中最特別的一輛車是納粹時代的高速流線型蒸汽機車
以及搭配的流線型客車
客車的底盤與行走裝置也都為了降低風阻而全數包覆
另一輛納粹時代的電力機車
車端面的納粹符號還特別釘上黑色的大叉叉
看來納粹似乎是德國人不太想回憶的過去
進入車庫區的範圍,便可看見高高豎立的臂木號誌
車庫館的內部
製造於1935年的流線型蒸汽機車05 001,曾創下200.4km/h的速度紀錄
製造於1931年的流線型客車「飛行的漢堡人」,可以說是ICE的始祖
1940年製造的高速電力機車E 19,最高速可達180km/h
1921年製造的「38型」蒸汽機車
車庫館的後門則通往戶外的區域
不過這天杳無人煙
不禁令人懷疑這邊是否已經荒廢
這裡主要是有一圈只有假日才開的小火車軌道
以及幾支臂木式號誌
通往戶外的車庫館後門
一旁停著一組三輛的614型柴油車組
不過不知道是否還可以動就是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轉向架與臺灣採用的TR-52型似乎有點神似
614型柴油車組及其轉向架
後面則有一座小月台
兩側停的都是貨車
以及兩輛蓋著白帆布的車輛
從隱約可見的車輪判斷應該是尚未整修的蒸汽機車
戶外區的小月台與尚未整修的蒸汽機車
最後又回到室內
體驗剛才被小孩占據許久的駕駛模擬機
此外也觀察到體驗區長廊中央的玩具軌道車似乎有玄機
原本以為這只是讓小孩子坐在車上玩的東西
仔細看可以發現
沿著軌道一旁的號誌
會隨著玩具車進入及離開各區間
而呈現不同燈色
也就是說這同時是自動閉塞號誌的教育體驗呢!
參觀完鐵道博物館的部分
想說就順便連通訊博物館也看一看好了
事實上這裡的通訊
是指「廣義」的通訊
也就泛指所有種類的「訊息傳達」
這裡展出的內容包含了聲音、圖像及文字等各種訊息傳達管道
一進去便可看見從古至今的電話演進
從大型設備、轉盤式、按鍵式
到行動電話的誕生
可以看到電話演進是朝向體積漸小、功能漸多的方向
從古至今各年代的電話,仔細看第二張有NOKIA 3310與Apple iPhone呢
圖像傳達的定義則比較抽象
大致包含符號、表情、影像及標誌等等
最特別的是有一座模擬攝影棚
可以錄製大約30秒的「新聞節目」
再搭配上喜歡的背景
可以寄到指定的電子郵件信箱
讓參觀者體驗電視節目的製作
模擬攝影棚
各個年代的電視
文字傳達則從楔形與象形文字開始
館內有各種楔形、象形字的印章
可以將這些古時候的文字印在紙上帶走保存
而書法也是這裡的一個部分
因此有一個展櫃也特別展出書法用品
而印刷部分展出的活字印刷機
居然是來自臺灣的產品呢!
來自臺灣的活字印刷機
有了文字之後
書信與電報也隨之產生
因此郵政展品在此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外更有可以體驗用羽毛筆書寫的地方
只是實在不得要領
怎麼寫都會讓墨水渲染成一大片
體驗用羽毛筆寫字的區域
德國郵政的各種文物展示
展館的最後一個部分是近代物流與數位資訊科技
包含有電腦與網路科技等等
通訊博物館的末了以一句令人會心一笑又發人深省的話做結尾
「Daddy, how did people get onto the internet before there were computers?」
(爸,沒有電腦以前,人們是如何上網的?)
通訊博物館的最後一個部分─數位資訊科技
離開前到紀念品店看了一下
總算是找到N比例的ICE單輛先頭車模型紀念品
於是便買了下來
總之在歐洲的半年
飛機、巴士與火車的模型都有買到了
憑良心講DB博物館對於不懂德文的人
參觀起來是非常吃力的
除了幾個大標題有英文標示
剩下就只能自己看到東西說故事
比較麻煩些
離開博物館道搭車中間還有一段時間
不過不足以到真正的市中心去
就只在中央車站前拍攝巴士與路面電車而已
紐倫堡中央車站
路面電車風情
雙節版的MAN Lion's City
雙節版的Mercedes-Benz Citaro
上火車前買了晚餐帶著吃
列車早早已在月台預備等待
因此便提早很多上車找位子
今天搭乘的是IC列車
但感覺除了速度不及ICE以外
硬體設施倒沒有什麼較差之處
甚至我覺得IC的座椅更好坐、伸腳空間更大呢
紐倫堡中央車站的內部
停駐於車站內的ICE-T
IC列車的內部
列車行駛了兩個多小時
抵達司徒加特時已天黑
同樣花時間步行到旅館便早早休息了
今天住的房間環境